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是不是危化品

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全称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不属于国家《危险化学品目录》中列明的危险化学品。

从化学性质来看,PTA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主要用于生产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广泛应用于化纤、塑料、薄膜等行业。其常温常压下性质稳定,不挥发,不易燃,无爆炸性,也不具备强腐蚀性或剧毒性。

根据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的相关规定,是否属于危化品主要依据其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PTA的闪点较高(通常大于200℃),不属于易燃固体;其LD50(大鼠经口)大于5000 mg/kg,属于低毒或实际无毒物质;在常规储存和运输条件下不易发生危险反应。

因此,精对苯二甲酸在正常工业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不被归类为危险化学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其粉尘可能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产生轻微刺激,建议在通风良好环境中操作,避免长时间吸入粉尘,采取常规劳动防护措施。

此外,虽然PTA本身不是危化品,但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料(如对二甲苯PX)和部分中间体(如醋酸、催化剂等)可能属于危险化学品,需按相关法规进行管理。

综上,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不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危险化学品,无需按危化品进行特殊许可管理,但在生产、储存和运输中仍应遵循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作业安全。

“工业用精对苯二甲酸是不是危化品”相关资讯
碳酸二甲酯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安全管理与应用分析
碳酸二甲酯(DMC)作为锂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其化学特性、储存条件及运输管理对电池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从产品概述出发,深入探讨其可燃性与热稳定性,并系统阐述储存、运输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强调碳酸二甲酯的合理使用需紧密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甲苯在涂料与胶粘剂行业中的应用及其安全管理
本文系统介绍了二甲苯在涂料和胶粘剂行业中的主要用途,深入分析了其对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健康危害,并探讨了储存、运输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规范要求。文章强调,为保障作业人员健康与生产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工业酒精酿悲剧:从餐厅中毒事件看甲醇与乙醇的本质区别
某餐厅因使用工业酒精调制饮品导致多人中毒,引发公众对酒精种类混淆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深入剖析工业酒精与食用酒精在化学成分、用途及安全性的根本差异,重点解析甲醇中毒的生理机制与临床症状,并强调‘用途决定毒性’的核心原则,呼吁严禁工业品混入食品领域,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危险化学品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管理规范——以硫酸为例
本文从工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危险化学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硫酸为例,深入剖析其化学特性、典型用途及安全管理要求。文章系统分析了硫酸在化工、冶金、能源等多个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阐述了对这类危险化学品的监管框架和管理措施。
危化品分类:2.4呼吸或皮肤过敏
在危化品分类中,2.4呼吸或皮肤过敏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一类危险特性,具体解释如下:呼吸过敏定义:呼吸过敏物是吸入后会导致气管超敏反应的物质。当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与上呼吸道(鼻和咽喉)接触时,可能导致产生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等,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危害:有些化学物质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支气管炎,甚至
警惕喷漆作业中的隐形杀手:苯系物中毒与科学防护策略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喷漆作业中毒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油漆中苯、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与致癌风险,系统比较自然通风与防爆机械通风在密闭空间中的适用性,并强调佩戴专用防毒面具而非普通口罩的重要性,旨在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与企业防护管理水平。
危险化学品的工业应用与安全管理:现状与未来展望
本文围绕危险化学品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展开,重点解析了丙酮和氢氟酸的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解读了危险化学品的监管要求,并对绿色替代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危化品在工业中的应用有哪些?
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将从化工、医药和能源三大行业出发,深入探讨危化品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与广泛应用。
如何判断某种化学品是否属于危险化学品?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判断某种化学品是否属于危险化学品,包括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常用查询工具如《危险化学品目录》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识别方法。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判定流程和相关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判定:如何准确识别危化品
本文系统阐述了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标准,重点介绍依据《危险化学品目录》(最新版)进行危化品判定的方法,详细说明通过官方数据库输入CAS号进行精准查询的操作流程,并澄清常见误区,如含酒精日化品是否属于危化品。文章旨在帮助企业和公众科学识别危化品,提升安全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