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化品分类中,2.4呼吸或皮肤过敏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一类危险特性,具体解释如下:
呼吸过敏
- 定义:呼吸过敏物是吸入后会导致气管超敏反应的物质。当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与上呼吸道(鼻和咽喉)接触时,可能导致产生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等,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
- 危害:有些化学物质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支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如二氧化硫、氯气、煤尘等。一些化学物质将会渗透到肺泡区,引起强烈的刺激,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缺氧以及痰多等症状,例如二氧化氮、臭氧以及光气等物质。呼吸系统对化学物质的过敏能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常包括咳嗽,特别是夜间,以及呼吸困难,如气喘和呼吸短促。
- 分类标准:如果有人类证据表明,该物质可导致特定的严重的呼吸道超敏反应;和/或如果有相应的动物试验阳性结果,物质表现出对人类的高致敏率;或根据动物试验或其他试验,可能对人类有高致敏率。
- 分类指标:人类经验:如哮喘病,鼻炎/结膜炎和肺泡炎之类的其他超敏反应,病征应有过敏性反应的临床特征,但是不必证实是否有免疫学机制;除了病例证据外,还应考虑到暴露人群的规模及暴露程度,其中包含了临床病史和与物质接触有关的相应肺功能测试的资料,而且同时得到了其他支持性证据的证实。临床病史应该包括疾病史及职业史,以确定与特定物质的接触和呼吸道过敏症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查包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中可能的发病因素、疾病的发病和发展、患者的家族史和病史。病史还应包括幼年时代的其他过敏或气管病症记录和吸烟史。具体指标包括体内免疫学测试(例如皮肤刺皮试验)、体外免疫学测试(例如血清分析)等;与已知能产生呼吸道超敏反应的物质有关的化学结构;根据公认的确定特定超敏反应的准则对物质进行的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得到的数据。动物研究:目前尚不存在经正式确认和验证的用于呼吸道致敏的动物试验,但相应的动物研究获得的,表明物质有可能通过呼吸道导致人类致敏作用的数据可以用来分类,包括对小鼠进行的免疫球蛋白E(lgE)和其他特定免疫学指标测量;豚鼠的特定肺部反应。
皮肤过敏
- 定义:皮肤过敏物是皮肤接触后会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皮肤过敏是一种看似皮炎(皮疹或水疱)的症状,这种症状不一定在接触的部位出现,而可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
- 危害:引起皮肤过敏的化学品如环氧树脂、胺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等。过敏可能是长时间接触或反复接触的结果,并通常在10~30天内发生。一旦过敏后,小剂量的接触就能导致严重反应。有些物质如有机溶剂、铬酸和环氧树脂既能导致刺激性皮炎,又能导致过敏性皮炎。
- 分类标准:如果人类证据表明,有较大数量的人在皮肤接触后可引发过敏;或如果有相应的动物试验阳性结果,物质表现出对人类的高致敏发生频率和/或从对动物的高致敏能力处推出人类有明显致敏潜力。
- 分类指标:人类证据:包括人类反复/重复损害斑贴实验数据;诊断性斑贴实验数据;其他流行病学调查证据表明,在相当低水平暴露下有较高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动物研究:目前,用来评估皮肤致敏物质的动物试验方法有三种:小鼠局部淋巴结检测(LLNA)、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和比埃勒封闭斑贴试验。包括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中的EC3值;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中的皮内诱导剂量和致敏率;比埃勒封闭斑贴试验(Buechler豚鼠试验)中的局部诱导剂量和致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