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化品分类中,2.2皮肤腐蚀/刺激是指化学品与皮肤接触后,对皮肤造成的不可逆或可逆损伤。具体来说:
皮肤腐蚀
- 定义:皮肤腐蚀是指化学品对皮肤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接触化学品最多4小时后,可观察到表皮和真皮坏死。
- 特征:腐蚀反应的特征是溃疡、出血、有血的结痂,而且在观察期14天结束时,皮肤、完全脱发区域和结痂处由于漂白而褪色。必要时,应考虑通过组织病理学来评估可疑的病变。
- 分类:根据GHS分类,皮肤腐蚀被划分为类别1,并进一步细分为子类别1A、1B、1C,依据是接触时间和观察期内实验动物发生腐蚀性反应的情况。
皮肤刺激
- 定义:皮肤刺激是指化学品在接触皮肤最多4小时后,对皮肤造成的可逆损伤。
- 特征:与皮肤腐蚀不同,皮肤刺激造成的损伤在去除化学品后,皮肤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 分类:皮肤刺激在GHS分类中被划分为类别2(皮肤刺激)和类别3(轻微皮肤刺激),具体分类取决于试验动物在接触化学品后的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
分类标准
- 皮肤腐蚀/刺激的分类主要依据试验动物(如家兔)的皮肤反应。试验中,将化学品涂覆于动物皮肤表面,观察并记录皮肤出现的红斑、焦痂、水肿等反应,并根据这些反应进行量化打分。
- 除了动物试验结果外,还可以利用已知的皮肤腐蚀/刺激信息(包括以往人类或动物的经验数据)、结构-活性关系和体外试验,结合分层试验和评估方案对化学品进行分类。
- 对于混合物,可以使用加和法根据其组分的浓度和分类来确定整体的皮肤腐蚀/刺激类别。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某些类型的化学品(如强酸、强碱、无机盐、醛类、苯酚和表面活性剂),对于此类混合物,首选依据pH值对其进行分类。
常见物质
- 酸性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冰醋酸等。
- 碱性腐蚀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次氯酸钠、二甲胺水溶液等。
- 其他腐蚀性物质:如二氯乙醛、苯酚钠、三氯甲苯、氯甲酸苄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