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化品分类中,2.8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是指化学品通过一次接触,对特定器官或系统产生特异性、非致死性的毒性作用,包括可逆或不可逆、即时或迟发的功能损害。
定义与范围
-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指化学品在一次性暴露情况下,对特定目标器官或系统产生的毒害效应。
- 一次接触:指化学品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口服等途径,在单次暴露中对人体或实验动物产生毒性作用。
分类标准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GB 30000.25-2013)等标准,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分为以下类别:
- 类别1:会损伤器官。单次暴露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物质,或根据实验动物研究证据能推定有潜力对人体造成明显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物质。分类依据包括来自人类病例或流行病研究的可靠和高质量证据,或来自实验动物研究观察情况,其中在一般低暴露浓度时产生与人类健康有关明显和/或严重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影响。
- 类别2:可能损伤器官。根据实验动物研究证据,可以推定单次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物质。分类依据来自实验动物研究观察,其中在一般中等暴露浓度时即会产生与人类健康有关明显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影响。
- 类别3: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或眩晕。目标器官效应不符合把物质划入上述类别1或类别2标准。这些效应在接触后短暂时间内有害地改变人类功能,但人类可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恢复,不留下显著组织或功能改变。
危险特性
- 特异性:化学品对特定器官或系统产生毒性作用,而非全身性毒性。
- 非致死性:一次接触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效应。
- 可逆或不可逆:毒性作用可能是可逆的,也可能是不可逆的。
- 即时或迟发:毒性作用可能在接触后立即出现,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迟发。
安全措施
- 包装与储存:化学品应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热源。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密封性和稳定性。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使用专用运输车辆,并确保容器固定牢固,防止碰撞和泄漏。
- 操作: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化学品的性质和应急处理措施。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 应急处理:发生泄漏或接触时,应立即撤离现场,并采取措施防止化学品进一步扩散。根据化学品性质,使用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如冲洗、中和等,并及时就医。
标签与警示
- 标签要素:化学品包装上应标明危险象形图、信号词(如“危险”、“警告”)、危险说明、防范说明等,以直观、明确的方式提醒用户注意潜在风险。
- 警示性说明:应提供详细的使用、储存、应急处理等安全指导信息,确保用户了解如何安全地处理这些化学品,减少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