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德卡危化品牵引车排气管阻火器

汕德卡危化品牵引车排气管阻火器是一种安装在车辆排气系统末端的重要安全装置,主要用于防止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或火星引燃运输过程中可能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特别适用于运输液化石油气、汽油、酒精、液氨等危险化学品的牵引车辆。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多层金属阻火网或蜂窝状结构,将可能回窜的火焰迅速吸收并熄灭,同时允许排气顺畅排出。其核心功能是在车辆运行或停车时,有效阻断外部可燃气体通过排气管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引发回火爆炸,或防止排气火星引燃周围环境中的可燃物,从而保障运输安全。

汕德卡作为中国重汽旗下的高端商用车品牌,其危化品牵引车在设计上严格遵循国家《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392)和《汽车排气火花熄灭器通用技术条件》(GB20182)等标准。原厂配备的排气管阻火器通常经过专业匹配,具备耐高温、抗腐蚀、低背压等特点,确保在恶劣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

使用过程中,阻火器需定期检查与维护,清除积碳和油污,防止堵塞影响排气效率。若阻火器损坏或未安装,在年检或路检中将被视为重大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车辆停运或处罚。此外,根据相关法规,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车辆必须安装并通过阻火器性能检测。

总之,汕德卡危化品牵引车配备的排气管阻火器是保障危化品运输安全的关键部件,不仅符合法规要求,更是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防线。用户在使用中应确保其完好有效,并配合其他安全措施,如静电接地、紧急切断装置等,全面提升运输安全性。

“汕德卡危化品牵引车排气管阻火器”相关资讯
危化品分类:1.4氧化性气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4 氧化性气体”是依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以及相关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所划分的一类具有特定危险特性的气体,以下为你详细解释:定义氧化性气体是指一般通过提供氧气,比空气更能导致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这类气体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通过释放氧气或引发氧化反应,显著增强其他物质的燃烧能力,甚至可能引发或加剧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特性助燃性:氧化性气体能够支持
危化品分类:1.2易燃气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2易燃气体属于第2类——气体的细分项,具体指那些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气体。这类气体在运输、储存或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泄漏或不当操作,可能因气体迅速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并在遇到点火源时引发燃烧或爆炸,从而产生抛射效应,但通常不会导致整体性的剧烈爆炸。1.2易燃气体的特性易燃性:这类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燃范围)遇明火、高温或静电火花等点火源时
危化品火灾如何扑救?
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危险化学品火灾的扑救方法,包括灭火剂的选择依据、扑救策略及关键注意事项。内容涵盖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易燃固体、遇水反应物质等常见危化品类别的火灾应对措施,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科学、系统的应急处置指导。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与警示
本文围绕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展开,首先阐述了此类事故的严重性,继而深入解析火灾发生的三要素原理,并系统介绍了静电消除、防爆电器使用及灭火器材配置等预防措施。最后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旨在提升相关行业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视。
危化品分类:2.4呼吸或皮肤过敏
在危化品分类中,2.4呼吸或皮肤过敏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一类危险特性,具体解释如下:呼吸过敏定义:呼吸过敏物是吸入后会导致气管超敏反应的物质。当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与上呼吸道(鼻和咽喉)接触时,可能导致产生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等,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危害:有些化学物质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支气管炎,甚至
危化品分类:1.5压力下气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5压力下气体”是指在特定压力条件下储存或运输的气体,这类气体因其高压状态而具有潜在危险性,需要特殊的包装、储存和运输措施。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范围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等标准,压力下气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压缩气体:在-50℃时完全呈气态,且在包装容器内处于高压状态的气体。例如,氧气、氮气、氦气等。液化气体:在温度高于-50℃时,部分呈液态
危化品分类:1.3易燃气溶胶
在危化品分类中,1.3易燃气溶胶是指含有易燃成分的气溶胶产品,这类产品因具有易燃特性,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火灾和爆炸风险。以下是对易燃气溶胶的详细解释:一、定义与特性定义:易燃气溶胶是指那些含有易燃成分(如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或易燃气体)的气溶胶喷雾罐。这些气溶胶喷雾罐通常由金属、玻璃或塑料制成,内装强制压缩、液化或溶解的气体,并配有释放装置,可使所装物质喷射出来,形成在气体中悬浮的固
危化品分类:1.9自燃液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9 自燃液体是指与空气接触后,在 5 分钟内着火的液体。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特性自燃液体具有较低的自燃点,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从而自行燃烧。这类液体通常化学性质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空气接触后能迅速与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热量,达到自燃点而着火。危险性易燃性:自燃液体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发生反应,一旦达到自燃点,就会迅速燃烧,甚至引发爆炸。毒性:部分自燃液体
危化品分类:1.6易燃液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易燃液体(通常归类为第3类危险品,但若按问题中提到的“1.6”编号体系可能存在特定标准差异,以下按常规分类解释)是指在其闪点温度(闭杯试验闪点通常不高于60℃,不同标准略有差异)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范围闪点:是衡量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指可燃性液体加热到它的蒸气和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与火焰接触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燃爆危险
1.4氧化性气体:从事故案例看其危险性与安全管理
本文通过一起因氧化性气体引发的工业事故,深入探讨了『1.4氧化性气体』在危化品分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文章详细解析了该类气体的定义、化学特性、常见种类及其应用,并分析了其引发燃烧或爆炸的机制。同时,介绍了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及国内外监管法规,强调科学认知与规范操作对行业安全的重要性。